煤炭是我國化石能源的主要構成部分,中國是一個煤炭資源儲備豐富的國家,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是,煤炭資源這類化石燃料是一種對環境產生破壞的能源。
我國近年來不斷在推動工業化的發展,與此同時帶動的是對化石能源的不斷消耗。這些化石燃料的消耗也產生了對環境有嚴重危害的粉塵。
如在粉體輸送系統這些粉塵顆粒中,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占到了總排放量的80%-90%。所排出的粉塵中還包括了鎂、鈣、鈉和硫等化學元素。在粉塵中的非爆炸性的微量元素的含量每克中高于1mg。
其次粉體輸送系統,還包含許多的有毒金屬元素包括銫,汞,硒,硼等。這些產生的粉塵不僅對人類生活產生了惡劣的影響,也影響了工業生產的正常進行。
所以對排放的粉塵進行凈化處理是相當有必要的。

工業生產的不斷革新和進步也不斷要求氣力輸灰技術進行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因而氣力輸送的對象范圍已經不斷地得到擴展。
從最早的粉體輸送系統輸送面粉和小麥開始,到現在已經覆蓋到粉煤灰、化工原料等工業粉灰狀的物料的輸送。
當代的氣力輸送系統的應用領域開始遍及電力領域、冶金領域、礦山領域等,已經能達到較好的運行效果。
國外許多火力發電廠已經早在二十世紀20年代初期就已經將早期的氣力輸送系統技術應用在發電廠輸灰控制系統里面。
在那時氣力輸灰的主要功能是將除塵器的底部采集的灰塵進行運輸的過程,當時的氣源是通過蒸汽抽氣器提供的。
到1950年間,中國國內的很多火力發電廠逐漸選用真空泵來產生壓力氣體,來作為負壓氣力輸送系統的氣源部分。
而后的一段時期內,國內應用較廣泛的輸灰技術是倉泵正壓氣力輸送技術。
而在1980年往后,中國的許多家火力發電廠開始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氣力輸灰系統來作為其輸灰的控制;這一舉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國內粉煤灰氣力輸送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對火電廠的氣力輸灰系統的研究一直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其中的主要原因則是對該一研究的起步較晚。
中國的燃煤電廠從80年代初才開始使用從發達國家進口的成套設備,當時使用的較為廣泛的是負壓稀相系統。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市場開始出現了瑞典菲達公司所研發的正壓濃相流態化倉泵輸灰系統。90年代時,雙套管輸灰系統這一輸灰控制技術也引進到了中國。
到目前為止在當代國際流行的四種主要的輸灰技術產品在中國得到了應用,并根據統計近兩年的表現,從中國進口氣動輸灰設備仍占40%以上的市場份額。
如果將合資企業生產的輸灰產品考慮在內,該比例將達到50%以上 。
近年來中國政府開始不斷地組織對于氣力輸灰技術和相關設備的科技攻關,能夠完成了由中國自己設計生產的基于小倉泵輸灰系統的研發工作。
不過相比較國外成熟的技術,國內現今市場國產設備使用的情況仍處于相對弱勢。